产品目录
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技术文章 >> 原子吸收的发展史、特点以及测量方法

原子吸收的发展史、特点以及测量方法

发布日期: 2018-11-23
浏览人气: 2330

原子吸收光谱仪是分析化学领域中一种极其重要的光谱分析仪器,已广泛用于冶金工业、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等领域。原子吸收光谱法是利用被测元素的基态原子特征辐射线的吸收程度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既可进行某些常量组分测定,又能进行ppmppb级微量测定。例如钢铁中低含量的CrNiCuMnMoCaMgAl、Cd、Pb、Ad等元素检测,原材料、铁合金中的K2O、Na2O、MgO、Pb、Zn、Cu、Ba、Ca等元素分析及一些纯金属(如Al、Cu)中残余元素的检测及食品中铅、砷等污染物检测、钾、钠、钙、镁等矿物质元素检测。

发展史

编辑

光谱法的发现:1802年,伍朗斯顿(W.H.Wollaston)研究太阳连续光谱时,就发现了太阳连续光谱中出现的暗线。1859年,克希荷夫(G.Kirchhoff)与本生(R.Bunson)研究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火焰光谱时,发现钠蒸气发出的光通过温度较低的钠蒸气时,会引起钠光的吸收,奠定了光谱法的研究基础。

光谱仪器的产生:原子吸收光谱作为一种实用的分析方法是从1955年开始的。这一年澳大利亚的瓦尔什(A.Walsh)发表了他的论文‘原子吸收光谱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奠定了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基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Hilger, Varian Techtron及Perkin-Elmer公司先后推出了原子吸收光谱商品仪器,发展了瓦尔西的设计思想。到了60年代中期,原子吸收光谱开始进入迅速发展的时期。电热原子吸收光谱仪器的产生1959年,苏联里沃夫发表了电热原子化技术的篇论文。电热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灵敏度可达到10-10g,使原子吸收光谱法向前发展了一步。原子吸收分析仪器的发展随着原子吸收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原子吸收仪器的不断更新和发展,而其它科学技术进步,为原子吸收仪器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提供了技术和物质基础。近年来,使用连续光源和中阶梯光栅,结合使用光导摄象管、二极管阵列多元素分析检测器,设计出了微机控制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为解决多元素同时测定开辟了新的前景。微机控制的原子吸收光谱系统简化了仪器结构,提高了仪器的自动化程度,改善了测定准确度,使原子吸收光谱法的面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1959年,苏联里沃夫发表了电热原子化技术的篇论文,由此开始了稳定温度平台石墨炉技术(STPF)的研究。至今随着基体改进技术的应用、平台及探针技术、各种扣背景技术的应用,原子吸收光谱在不断完善。

 

特点

光谱法是依椐处于气态的被测元素基态原子对该元素的原子共振辐射有强烈的吸收作用而建立的。当有辐射通过自由原子蒸气,且入射辐射的频率等于原子中的电子由基态跃迁到较高能态(一般情况下都是激发态)所需要的能量频率时,原子就要从辐射场中吸收能量,产生共振吸收,电子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同时伴随着原子吸收光谱的产生。
  该法具有检出限低,准确度高,选择性好,分析速度快,稳定性良好等优点。

 

测量方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遵守朗博比尔定律,当吸收光程,进样方式等实验条件固定时,样品产生的待测元素相基态原子对作为锐线光源的该元素的空心阴极灯所辐射的单色光产生吸收,其吸光度(A)与样品中该元素的浓度(C)成正比。即 A=KC 式中,K为常数。据此,通过测量标准溶液及未知溶液的吸光度,又已知标准溶液浓度,可作标准曲线,求得未知液中待测元素浓度。

分享到:
版权所有©2024 上海昔今实验仪器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8042015号-2
  • 扫一扫,关注我们